第198节(2 / 2)

皇后起居注 华飞白 4356 字 11天前

任命主考官的圣旨一出, 朝臣们多少都有些意外。尤其是知晓皇帝先前属意程敏政的五位阁老——程敏政与王华同龄,论资历却远远胜过王华。他二十岁高中榜眼,而王华虽是状元,入朝却比他晚了整整十五年。更不必说,程敏政如今正是礼部侍郎,本便该负责科举之事,而王华不过刚被拔擢为翰林学士。

而且,程敏政曾是皇帝陛下尚是东宫太子时的讲官,虽说不如李东阳和谢迁更得皇帝陛下喜欢,但从来都是颇受尊重的。以皇帝陛下的性情,程敏政没有犯过甚么错处,怎么会突然便让王华代替他?

五位阁老私底下难免议论了几句。他们五人性情互补调和,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矛盾,公事上向来是坦诚得很。最终,李东阳仔细想了想,一语道破了缘由:“最近京中有位在江南崭露头角的才子,与克勤(程敏政字)走得近些。此子恃才傲物,曾口出狂言,说他必定是今科状元。你我虽知克勤秉性正直,绝不会偏袒任何人,但若以克勤为主考官,或许容易惹来举子的非议。”

“此子果真才学出众?”阁老们都有爱才之心,难免有些好奇。

李东阳颔首:“犬子曾特意搜集此子的诗句文章,确实是惊才绝艳之人,有状元之才。但他的脾性……过于外放了些……”事实上,李东阳也很欣赏唐寅。可欣赏归欣赏,这般张狂的性子,他觉得此子很有可能会在官场上撞得头破血流。

“说来,你家的徵伯(李兆先字)也是今科下场,准备得如何?”谢迁问。

“见了唐寅的诗文后,他反倒是不紧张了。”李东阳抚了抚长须,“这是件好事。”作为父亲,他对长子确实抱有很高的期待,但更心疼他科举之路的坎坷。可说到底,他确实有些不了解,为何李兆先平时甚么都好,怎么偏偏应考的时候容易紧张,甚至能紧张到病倒的地步。

他当然不明白李兆先以父亲为傲的心理。愈是尊重父亲,他便愈是担心自己表现不佳,连累父亲被人嘲笑。这回应考,他作为顺天府上一届的解元自然也有压力。但发现应天府解元唐寅比他更出众后,他的心态反倒是平和了。既然不可能取中会元,那便照往常发挥即可,只需是二榜进士就够了。之后再经过馆选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,潜心学习数年,待在翰林院好好修书著文章,他便能当得起李东阳之子的名头了。

主考官的人选宣布后,王华便闭门谢客,谢绝了所有人拜访。不仅仅是给他投贴的年轻举子,就连亲戚朋友都不见。而且,这回也仿效上一科会试出题的规矩,题目是他与王恕在乾清宫商量着定下来的。经过皇帝陛下与首辅徐溥的审核,这些题目都被封在了乾清宫内,一个字都没传出去。

听说王华闭门不出,谢绝拜访,程敏政似有所悟。说实话,他确实很欣赏爱惜唐寅这位后辈,想提携他。但不得不承认,他们来往密切至此,避嫌也是应该的。不过,既然他并不是主考官,自然便无须将他的小友拒之门外了。

到得会试的正日子,赴考的举人们都进入了贡院。三日后再出来,唐寅毫不客气地留下了豪言壮语,说自己定然会是今科会元,状元也尽在囊中。有人欣赏他附和他,自然也有人嫉妒得眼睛都红了。还有人试图去李兆先跟前挑拨,李兆先微微一笑,坦然道:“我的才华确实不如唐伯虎。”

这回,李兆先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会试,休息了一两日便缓过劲来了。他对会试取中颇有把握,也不再闷在家中,倒是主动约了王守仁出来小聚。两人自从多年前一起御前觐见后,便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,泰半时间都以书信相交,并不经常走动。

没想到,王守仁赴约时,带上了两位小友。见李兆先惊讶,他淡定地介绍道:“路上偶遇,他们听说我来见你,便跟过来了。”确实很巧,今儿好不容易师徒俩趁着休沐想稍歇一天,结果就在街上遇见了。

李兆先的目光掠过了那位笑嘻嘻的七八岁少年。他是面过圣的,也知道王守仁是太子殿下的书法先生。以他的政治敏感度,就算没见过朱厚照,只凭着他说自己叫“朱寿”,也猜出了这个孩子的身份。至于杨慎,听得他自我介绍后,他不由得挑起眉:“翰林院杨学士是?”

“正是家父。”杨慎道。眼下翰林学士中就一位姓杨的学士,正是他的父亲杨廷和。

旁边的朱厚照抬起眉,眼睛睁得圆溜溜的:怎么这么巧?!怎么就偏偏这么巧?!

“真巧。”李兆先意味深长地与王守仁交换了眼色。呵呵,他父亲李东阳、王守仁父亲王华、杨慎父亲杨廷和,眼下都是太子殿下的先生。而太子殿下如今却是白龙鱼服,隐瞒了自己的身份,随在他们身边。若非谢迁的子女皆在故乡,指不定他们这群人里还会多一位姓谢的罢。

朱厚照纠结了一会儿,左思右想,还是决定暂时隐瞒自己的身份。虽说娘已经指点过他,让他在适当的时机坦诚,可目前并不是“适当的时机”。怎么说,也得等到小王先生和这位李兄不在,他和杨大哥单独相处的时候。

他既然不想揭破自己的身份,王守仁和李兆先自然不会拆穿他。杨慎反倒是并未多想,只觉得惊喜。想不到朱兄弟竟然交游广阔,认识王守仁和李兆先。这两位的才学与人品他都曾听父亲夸赞过,但毕竟父亲与他们的父亲并未深交,他也没有机会结识他们。如今终于有机会认识了,竟然是托了朱兄弟的关系。杨小少年聪明绝顶,却因信任朋友没有多想,就这样错过了猜得朱厚照真实身份的时机。

四人在街上闲游,路遇书肆,便进去瞧瞧可有甚么好书。正浏览间,他们便听人提起了今科会试。难免有人含着酸意说起了唐寅,讽刺他还未放榜就敢大放厥词。若是会元不是他唐寅,看他还敢不敢见人。又有人附和道,这回会试人才济济,只是大都不像唐寅那般狂妄罢了。譬如李阁老长子不也是当今陛下夸赞过的少年才子么?不也是顺天府的解元么?

李兆先听了,微微皱起眉来。

朱厚照在旁边扯了扯他的袖角:“李兄,你觉得唐寅能不能中会元?”他的眼睛亮晶晶的,看起来像是满含期待。

李兆先不知他正期待着他否定唐寅的“狂言”,中肯地道:“若无意外,他必定是会元。”

朱厚照皱了皱鼻子,对他的答案很有些失望:“那你觉得他会是状元么?”

李兆先沉默片刻,道:“不敢妄自揣测。”点状元大都是皇帝陛下的意思,他怎么可能在太子殿下面前妄自猜度皇帝陛下的喜好?况且,如果没有意外,他也会参加这次殿试,这让他怎么说为好?

旁边的王守仁接道:“不会。”他之所以如此笃定,是因为知道陛下的性格。陛下确实欣赏有才华之人,正因如此,反倒不可能助长唐寅的狂妄。指不定为了治一治唐寅,还会刻意压一压他的名次,打磨他的心性。

朱厚照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,就听杨慎也道:“我也觉得不会。”他之所以这么猜想,则是因为会试主考官定为了王华。他在家中听父亲提过,先前陛下明明更属意程敏政。既然将程敏政换成了王华,那就说明陛下知道唐寅此人。既然知道,以帝皇惜才之心,那便未必会如唐寅之意。

数日后,会试张榜,唐寅名列会元,李兆先屈居第二。转眼间,唐寅的名气便更上一层楼,而他也毫不犹豫地狂言已将今科状元必定是他了。没几日,就到得了殿试的日子。朱厚照央了自家爹娘许久,终于得到准许旁观此次殿试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唐伯虎:我,就是今科状元,没跑了!!

陛下:呵呵,是么?

第454章 帝皇之心

谁也不知道, 太子殿下为何对这回殿试如此感兴趣。见众人都低着头奋笔疾书, 他饶有兴致地转来转去, 在唐寅身后停留了片刻,又在李兆先旁边略站了站。许是因他太过年幼,纵然贡士们都知道他就是太子殿下,却并没有多少人因他的缘故而觉得紧张。

朱祐樘见状, 微微勾起了唇角,反倒是离开了奉天殿。怀恩和萧敬依旧守候在殿内, 也默默地守候着太子殿下。何鼎则随着万岁爷返回了乾清宫, 继续处理政务。直到殿试将近结束的时候, 皇帝陛下才再度驾临奉天殿。

三百名贡士的试卷, 自然不可能由朱祐樘一一看过, 而是由五位阁老充当殿试阅卷官先行判卷。待他们大致定了名次优劣,再呈给皇帝陛下。若是得空,朱祐樘会看一看前百名的试卷;即使不得空, 他至少也会看五六十份试卷。

不多时,阁老们就将所有的卷子并他们拟定的名次送到了御前。朱祐樘并未在乾清宫中阅卷,而是让人将这些卷子都搬到了坤宁宫。张清皎对唐寅的卷子最为好奇,特意抽出他的试卷仔细品评。朱厚照也凑过去,母子俩看得格外认真。

“如何?”朱祐樘手持着李兆先的卷子,淡淡笑问。

“颇有见地, 但依然有些浮于时事,应当是并不了解民间疾苦的缘故。”张清皎道,“若是将这些瑕疵略过去, 行文犹如流水,一气呵成,令人仅仅只是瞧着都觉得身心通畅,甚至于有些地方足够教人拍案叫绝。”

唐伯虎的才华自然是毋庸置疑的,但她知道,他并不是朱祐樘最喜欢的人才类型。在如今的世道,能作得好文章的人比通晓实事的人更多,所以并不算太稀罕。就算是顶尖的才子又如何?若是不能为陛下分忧,不能为万民解难,又有何用?

“卿卿对他的评价甚高。”朱祐樘拿过唐寅的卷子,细细地读了一遍,只觉余韵良久。他品读片刻,掩卷摇首笑道:“若只论文采,他自然该是第一。就算是论见地,他在前十位贡士中亦是甚为出众。”

朱厚照歪了歪脑袋,赶紧问:“爹想点他作状元?”

“不。”朱祐樘毫不犹豫地回道,“正因着他确实是个人才,反而不能给他点状元,助长他的狂妄。我若要用他,他便须得能控制住自己的言行,须得真正成熟稳重起来。殿试,就当做他的磨刀石罢。”

“那李兆先呢?”朱厚照又问。自从经由王守仁与李兆先相识后,他便很快将这一位也划作了自己人,当然关心他的名次如何。只可惜他如今的鉴赏水平有限,看前十名贡士的卷子都觉得很不错,但各有甚么精彩之处他却是瞧不出来。所以爹在给这些贡士排名次的时候,自是不可能参考他的意见。

“与唐伯虎相较,略逊半分。但行文更平缓些,也更实事求是。可见西涯先生确实费了许多心思好好教养他。”张清皎道,“万岁爷可还发现了更好的卷子?不若也给我看看,让我开开眼界?”

这一日,一家三口都在坤宁宫里兢兢业业地阅卷。直至深夜,朱祐樘终于圈定了前十名的名次,后头的名次略作调整,大体并未变化。其中,状元与榜眼是调上来的陌生名字,而李兆先则因“一门双探花”殊为难得而高中探花。至于唐寅,非但并未被点为状元,连三鼎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,只排了二甲第三名。

张清皎问二甲第三名可是有甚么考虑,朱祐樘浅笑道:“他不是六如居士么?”既然号中有“六”,那就让他排成第六名罢。若不是因着这样,或许他还会将唐寅的名次再往下压一压,或是第九名或是第十名。

听了他的话,张清皎真不知是否该同情唐寅。连朱厚照都觉得这家伙有些可怜,幸好“六如居士”这个号救了他,不然他要是叫“九如居士”,就该排第九位了。唉,他怎么不知道,一贯仁慈和善的爹也有如此促狭的时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