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7章 新的领域(1 / 2)

造车 榕之子 2245 字 11天前

当格力引发的风暴还未平息之际,又有一场核弹级别的并购交易在北中国曝出,一南一北两大阵线相继引爆,让中国自主品牌保卫战进入生死存亡阶段。

跟格力相比,北边的交易更让人心悸。

被誉为“中国第一制造”的徐工集团,决定以20亿人民币价格出售85%股份卖给美国的投资集团——凯雷资本!

如同平地起惊雷般,昔日中国第一制造,很快就要变成美国第一制造,白纸黑字协议已经签字,这让许多行业专家都喊出了“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沦陷了!”

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、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,许多基建工地上使用的设备都是徐工出品。明星产品有挖掘机、起重机、推土机、泵车、搅拌车等,它们被生动比喻为一个国家基础建设的螺丝钉。

截止2005年底,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。

领先的是以卡特彼勒和沃尔沃为代表的外资巨头,他们凭借价高质优的进口产品在工地上颇有声誉,占据高端市场。紧随其后就是以徐工、柳工为代表的大型国企,依靠传统优势占据了中端市场。另外就是三一重工为首的民营机械企业,从低端市场起家他们发展势头迅猛,开始不断蚕食国企市场份额。

三方势力虽然彼此竞争,但基本维持了稳定格局。现在一旦徐工集团缴械投降,那么柳工等国企也会成为外资目标,今后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将成为外资“一股独大”的局面!面对强势的外资,残弱的民营企业如三一重工根本无力招架。

在中国政府不断以国债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,尤其工业化、城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,身处朝阳行业主营基础装备制造的徐工集团竟然要卖身,这真是不可想象的局面!

“徐工徐工,助您成功”,这句广告词充满了中国本土特色,现在却需要美国资本前来帮助自己成功。

为何徐工集团要对外出售呢?

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资金,没有足够资本进行再投入,企业希望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来解决资金困局。

2005年,徐工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30亿,占到当地政府gdp的20%,集团总资产为72亿。

徐工虽然规模庞大,但是企业臃肿,每年利润还比不上销售额只有自己一半的民企三一重工。在国企改革号召下,地方政府准备把这个包袱甩掉,面向全球征集战略投资者。

在账目上徐工上市公司属于盈利模式,但放眼整个集团,实际上徐工已经连续亏损了3年时间,这让地方政府做出了忍痛割爱的举动。

中国最大的机械工程制造商要出售,自然引来众多企业和资本争夺。不但全球行业第一的卡特彼勒来了,就连国内民营后起之秀三一重工也大胆参与了竞争。

谁能吞下徐工,谁就能一举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霸主,尤其国内基建行业已经有复苏苗头,聪明人都知道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地方政府也知道,只不过他们经过风险评估后,觉得卖掉徐工是一个好选择。跟格力一样,除了甩包袱,还能招商引资来大投资商。

除了失去股权增值收益外,纳税、就业依旧保持不变,还能甩掉政府头上2万工人的包袱,至少今后工人失业要算在美国人头上,这是经济化的地方政府做出的理性选择。

中国市场门户大开,当然引来全球资本来抄底,尤其是国外美金进入中国就是硬通货,投资更是超级划算的买卖。在美国3亿美金只能只够一条生产线的筹建成本,但来到中国可以把一家机械龙头企业收购,这就是发达国家资本对落后国家资本的优势。

除了卡特彼勒外,凯雷资本、华平资本、花旗投资、aig、****等美国投资机构也纷纷报名,以赤裸裸的真相揭示出美国资本正在大规模抄底中国市场。

既然招商引资,自然地方政府更加青睐外资手中美金这样的硬通货,所以三一重工这样的民企由于实力不足被首先排除在意向名单之外。

照理来说,卡特彼勒是最合适的人选,因为产业对口,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,资金方面也很雄厚。在那么多家竞标者中,卡特彼勒是极少数从事实业的对象,剩余都是金融投资机构。

不过卡特彼勒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,认为其他金融资本并没有跟自己竞争的底气,不同意保留“徐工”这个品牌,而准备把徐工当成代工厂,力推卡特彼勒品牌。另外,还要求大规模裁减企业员工,毕竟2万工人创造130亿的产值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低效率的存在。按照他们的标准,5000名工人配额已经是美方最大的让步,要求中国政府承担1.5万名工人的失业成本。

如此要求在中国招商引资中是犯了大忌,裁员加放弃自有品牌,是地方政府不敢明目张胆触及的底线。

另外,徐工在多年前曾被卡特彼勒坑过一次。10年前双方联合投资8200万美金成立了生产挖掘机的合资企业,徐工在其中占据40%的股份。后来企业不断莫名其妙亏损,依靠技术优势管理权掌握在外方手中,需要不断追加投入。本以为投资会迎来回报,没想到却一直入不敷出,徐工背上了沉重负担。在需要追加投资时,徐工没钱投入,只能把手中40%股份折价卖给美方,合资工厂变成了美方独资,为卡特彼勒本土化做了嫁衣。

反倒是凯雷资本认识到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甩掉国企包袱,又想引进大项目保留本土品牌的矛盾心态,提出了“保留品牌、在中国注册、核心管理团队和职工队伍基本稳定”的方案在众多竞争者内最终胜出。而且,他们还提出将协助徐工打造发动机和商用车项目,继续打通整个产业链,赢得地方政府的青睐。

在格力风波渐起之际,徐工并购案双方就闻到了不妙的气息,于是双双加快谈判步伐,最终正式签订了协议。凯雷资本将以20亿人民币收购徐工集团85%的股权,将来运作徐工到海外上市以此谋求投资回报,同时在投资退出之际徐工享有优先回购权。

凯雷内部估计,这次抄底徐工,将来注入资本经过包装后,仅以“中国第一制造”这个名头,再加上美国资本背书,至少可以获得100%的投资回报。

跟地方政府短视不同,凯雷资本来到中国就聘请熟悉中国国情的中外专家,对可以获利的行业进行各种想尽分析,得出抄底中国是一本万利的低风险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