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四二章 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(1 / 2)

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706 字 14天前

听了冯保的话,沈默脸色大变,一拍大腿道:“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!”便对冯保道:“这事儿我得赶紧去知会徐阁老,王爷那边你帮我解释一下。”

“听说徐阁老都不待见您了……”冯保小声道:“干嘛热脸贴人家冷屁股?”

沈默一愣神,心说‘难道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?’

冯保小声解释道:“是陈师傅说的。”

原来是老跟自己作对的陈以勤,沈默心下释然,要是这家伙不说自己的坏话,那才真叫奇怪哩。便淡淡笑道:“少在这乱嚼舌根子,当心陈大人撕烂你的嘴。”

冯保小心陪笑道:“这不是向着您吗?”

“知道了。”沈默笑骂一声道:“快去传话吧。”两人便分头行动,冯保回王府报信,沈默则去了西内。大内侍卫已经是老相识了,只是陪笑问了问,您这是要见皇上,还是去内阁啊?

沈默说是去无逸殿,侍卫便知会值房里的公公,领着他进了宫,往无逸殿方向去了。

徐阶正在批阅公文,听说沈默进来,起身热情相应,全然看不出刚摆了人家一道的尴尬;沈默也依旧恭敬有加,也看不出哪怕一丝不满。

“拙言,有什么事吗?”就坐后,徐阶轻声问道,他知道沈默现在奉行缩头政策,那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。

沈默点点头道:“方才打听到个情况,得赶紧来跟老师说说。”

“拙言请讲。”

“关于严世蕃贪墨三大殿资金的事情,不能往下查了。”沈默沉声道。

“为何?”徐阶不动声色道。

“再查下去,”沈默轻声道:“就查到天上去了。”

“什么?”徐阶不禁动容道:“你说皇上?”

“不错。”沈默压低声音道:“据可靠消息,内廷二十四衙门连年亏空,去年皇上心血来潮,命内廷整顿,还要查看账目,司礼监的太监们东挪西凑,还有八十万两的大窟窿没有补上……”

“难道?”徐阶的老白脸变得更白了,艰难道:“是严世蕃帮着补上的。”

“对。”沈默沉声道:“而且正是挪用三大殿的款子!”

徐阶闻言沉默良久,最后叹口气道:“严世蕃这是挖了坑,等着我往里跳啊……”说完朝沈默拱手道:“幸亏拙言发觉的早,不然为师真要误中奸计了!”如若真让严党把案子查下去,待真相大白后,严世蕃便立时成为‘为主蒙垢’的忠臣,邹应龙却成了诬告贤臣的小人,哪怕嘉靖皇帝对严世蕃再有偏见,也会心生恻隐,让他过了这一关的。

沈默和徐阶不禁倒抽凉气,原来严世蕃早就察觉到圣眷已衰,一面试图挽回,一面悄悄布下了这个‘置之死地而后生’之局,现在三法司尽以其马首是瞻,八十万两工程款,也化成补丁,填上了宫里的漏洞,木已成舟,无可置辩,竟成了无解之局!

次辅值房中的两人,陷入了长久的沉默,徐阶暗道:‘这样一来,我前日去严府的一番做作,真成了止增笑耳,原来人家早握好了底牌,就等着着最后一刻翻盘了,又怎会因我几句承诺,引而不发呢?’

沈默却十分郁闷,原本很简单的事情,被这帮人搞得如此复杂,如果不把‘三大殿余银案’写进弹劾奏折中,说不定严世蕃已经卷铺盖滚蛋回家了,哪会给他咸鱼翻身的机会?

不过他也知道,这是立场问题,哪怕邹应龙听了自己的话,徐阶的人也会把那案子添进去的,因为徐党的目标是彻底打到严党,取而代之。而沈默却不希望严党就此完蛋。归根结底,在一家独大的朝堂上,是不会允许新生势力发展的,所以他理想的状态是,徐党占据上风,却没法取而代之。如此,自己那点弱小的势力,才能在两党夹缝中求生存。

因此,沈默愿意看到严世蕃逃过此劫,而徐党却迫切希望能将其连根铲除,所谓欲速则不达,这下徐党正中了严世蕃的奸计,一下子被动异常。

过了不知多长时间,还是徐阁老开了口,问道:“拙言,不瞒你说,老夫也觉着起先的定计有些太狠,想要缓一缓,松一下。”

沈默看看墙上挂着的御笔‘抱一’,心说:‘看来这次我倒跟皇帝不谋而合了,当可事半功倍,左右逢源了。’便正色道:“需要学生做什么,老师尽管吩咐。”

徐阶望着他道:“老夫现在只想把严世蕃赶出京城去,拙言,你能把这件事办好吗?”

“学生可以试试。”沈默轻声道。

“尽是试试而已吗?”徐阶有些失望道。

“一定可以。”沈默笑笑道。

“那好,我会向皇上进言,”徐阶道:“让你参与进此次会查,千万记住,不要让严党把此事抖出来!”

沈默点点头,轻声道:“那样的话,必须要做一些让步了。”

“不要紧。”徐阶一摆手道:“只要严家父子下台就行,至于严党其他人,我可以都放过。”

沈默心中一喜,这不正是自己最希望的局面吗?但面上仍然沉稳道:“谨遵老师的命令。”两人又谈了些后续的事情,沈默便告辞出宫,徐阶则继续办公。到下午时分,他才起身去紫光阁例行请安。

所谓请安,除了问问皇帝龙体安康外,便是向皇帝汇报这一天收到的主要奏报,并提出处理意见,皇帝答应了,司礼监便批红用印,成为大明的国家意志,交由下面执行。

尽管嘉靖近年来愈发怠政,但对几件事情,还是十分上心的,一是南倭北虏,二是江南市舶,三是各级人事变动。因为前者关乎他的国土安全,次者关系到他的钱袋子,后者则是至关重要的人事权,把这三方面抓好了,帝国就乱不到哪里去。

对于边事,总体来说是南喜北忧,从嘉靖三十九年起,南方的抗倭形势便渐渐好转,在苏松一代倭寇绝迹后,戚家军奉命南下,在台州九战九捷,以极小的代价,取得了歼敌万余的辉煌战果。戚继光和他奇迹般的军队,自此威震天下,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,也向屡战屡败的大名官兵,指明了取得胜利的道路。

各省将领纷纷来到戚家军营,学习戚继光的治军之法,观摩戚家军的行军作战。戚继光也不敝帚自珍,将自己与沈默合编的《纪效新书》,倾囊传授给诸位将军。在戚家军辉煌的战绩面前,没有人质疑写书人的资历,反而奉为圭臬,回去后纷纷照着组建新军。

此时,正是东南军改的黄金时机,沿海的卫所军队,在倭寇数年的冲击下,已经名实俱亡、从地方到朝廷,都在现实的压力下,没有人愿意恢复战斗力低下的卫所;那些在残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们,全都一股脑的改为募兵制,以丰厚之资招募勇武之士,效仿戚家军的赏罚制度、作战阵型,战斗力很快飞跃提升。